智慧城市需要合理商业模式支撑
中国智慧城市网讯:“中国智慧城市的发展前景非常好,但目前还没有形成比较良好的商业模式,大部分智慧城市都是政府掏钱在做。”在近日举行的“2016NEC创新解决方案展”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副主任乔润令如此表示。
他说,如今中国百分之七八十的城市都提出要打造智慧城市,说明很多城市在这方面有需求。“现在相当多的城市都在通过优化机构功能、调整人员结构等,建立更加适应智慧城市建设的治理模式。”
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表示,感知城市、无线城市、数字城市、宽带城市是智慧城市的基础。建设智慧城市的目的,是能够构建成为创新城市、人文城市、平安城市、幸福城市、海绵城市、宜居城市、现代城市。
乔润令指出,中国的智慧城市发展较快,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碎片化。在建设智慧城市过程中,很多城市往往形不成统一的、集成的系统化方案,都是各自为战。其次是存在数据孤岛的障碍。各个行政部门存在着条块分割,数据也存在着条块分割,数据的公开化程度低。第三是智慧城市需要跨界合作。现在做智慧城市的互联网企业特别多,但在市场化推进中却缺少整合。第四是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商业模式,企业虽然有积极性,但主要还是靠政府推动。
未来中国智慧城市该如何发展呢?有关专家提出三点建议,分别是从中小城市切入、开放数据产生红利和鼓励市民来参与。
“在城市新区、小城镇,甚至一个小区,发展智慧城市比较容易,矛盾相对少一点。”乔润令表示,发展智慧城市可以从中小城市切入探索。
NEC全球董事长远藤信博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智慧城市解决方案在中小城市起步,积累经验后再向大城市延伸,在有限的几个领域重点投入,效果非常显著。不过,交通领域例外,相对于中小城市,大城市在交通方面需要更智慧的解决方案”。 邬贺铨提出,一个智慧城市政府首先是开放政府,而开放数据是开放政府的标志,也有利于市民监督以及提升公共效率。他认为,一个城市是依靠数据来驱动运行的,城市里有很多数据库,比如人口库、法人库、地理库、宏观经济库、各种行业基础库,可以借此建立政务云、行业云、公共云等,能够掌握行业的运行,使城市管理更智能也更智慧。
麦肯锡公司曾经分析称,如果各国政府有关部门在保证国家安全和保证公民隐私的情况下开放数据,可以给全世界带来总共3.2万亿美元到5.4万亿美元的数据红利。
专家认为,城市的管理水平提升,也要依靠老百姓(50.320, 0.00, 0.00%)来参与。邬贺铨举例说,中国的三大电信运营商都有几十万员工,但是在某些方面仍然不够用。一家电信运营商招募了大量用户成为志愿者,在他们的手机上装了一个专门的软件,可以定期测量手机的信号状况,每天给运营商发送一次。运营商给志愿者的好处是可以减免话费。实际上运营商通过很小的成本,就掌握了过去靠几十万员工都得不到的数据,不仅能了解城市中一些区域的网络状况,从中还可以掌握城市的交通拥堵、人口流动等情况。这些理念可以提供参考和借鉴。